2009年7月5日

轉播:《西九無大師》,文:陳雲,星期日明報,2009年7月5日

「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戰場之語,藝壇要出一巨匠,則「眾星拱月」才是。成就一位大師,需要眾多的普通藝術家和藝術鑑賞民眾。即使某地要請大師來訪,也要本身有些素養,否則恐怕大師仍是過門而不入,或者索取侮辱式的酬金,又或者只能請到偽冒的大師。藝術大師或者突出的藝術並非憑空而起,某地的文化累積到達關鍵的數量(critical mass),有鑑賞力的民眾形成公允的評論群體(critical community),這個群體可以諒解獨斷式的文藝管理人員(例如文化局長或藝術基金會主席),才可以滋養出天才式的藝術家。

評審委員會、諮詢顧問會議、廉政公署、核數處,這些只能保證藝術的安全與平庸而已。在一個文化城市,委員會、程序和廉政並非用來排擠天才的,而是用來替天才護航的,文化管理人員的天職是為破格的藝術家辯護,使之可以向議會或民眾交代。

缺為破格行為辯論的能力

舉一個粗淺的例。一位稱職的香港文化官員,應可以為曾灶財式的犯法街頭藝術議論,解釋何以建制最終可以接納其違法行為,並保護其街頭遺墨。為破格行為而辯論以至推廣的能力,正是香港的文藝管理者所缺乏的。即使這種辯論能力被藝術家所嘲笑(也必會如此),彼此的互動也形成了藝術創意的土壤。彼此不怕誤解,使對話的熱誠持續下去。文化城市,就要有這種鬥氣冤家的氣氛。

文化行政是品味之判斷高於管理之規章,管理者要講出怎樣做,何以要這樣做,要勇於薦舉天才和前鋒,使之成為文化英雄,成為一國、一市文化的化身。舉例,○八年北京奧運的開幕式和閉幕式,都是集體操練,中共連一個文化英雄都舉不出來,證明中共的文化失語和失面。英國在閉幕禮的輕鬆表演,就有足球明星碧咸出來壓陣,此所謂「一人敵一國」。文化鼎盛,就是一人敵一國的勇氣,見一人如見一國的氣魄。

香港政府的膽力和品味不足,只會推舉「偽文化英雄」,例如擔當香港旅遊大使的成龍,口出一句「中國人是要管的」,一人辱一國,而且是自身之國。推舉文化大使來屈辱自己人,這是香港行政當局的「神技」。西九要成功,要培養大師級的藝術家或者吸引大師級的藝術家來港演出,就要西九管理局有其文化面目,行政總監要是一個人物,而不是躲藏在委員會背後的公公。

要成功須培養觀眾鑑賞力

成熟的藝術家或表演家,一站上舞台,便知道台下觀眾是否「解人」,是否內行。假若西九沒了文化面目,香港沒有足夠的評論群體,國際級的藝團和大師也未必會來。來港無助聲勢、無益於藝術成長,要藝團來香港,便要出高價,甚至委曲求全,喪失叫價力。報章雜誌的文化版本沒有尖銳獨到的評論,老闆為了討好廣告商而一味出「鱔稿」,觀眾的鑑賞力培養不出來,評論群體不足,本地藝團便無法成長,外來藝團也不會賞臉。

某地要有文化上的critical mass,先要有critical minority,關鍵性的文化小眾。大眾是沒有判斷力的,文化小眾是左右大眾品味的人。香港文化管理當局過分關注觀眾數量,市場短視,沒有「趕客」的狠勁,不夠膽做品質優秀的、訴諸鑑賞力高超的小眾節目。訴諸大眾的結果,只能是平庸。文化管理人是要懂得抗爭的,與議會抗爭,與大眾抗爭,而不是用平均主義的方法,依靠程序而提供平庸的、「多姿多采的文娛活動」。

民主、抗爭、批評、爭議、六四紀念、七一大遊行,原來是香港有機會成為文化城市的精神基礎。香港政府一方面高舉文化創意產業,花費巨款建設西九文化區,另方面打壓民主和迴避爭議,他們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1 則留言:

匿名 說...

For critical arts review on West Kowloon Cultural Hub and other subjects, see below linkage: http:artswise.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