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

轉播:《又貴又Cheap:藝術館的名牌推銷展》,文:何慶基,信報財經新聞,文化P37,2009年7月6日

上海美術館2006年搞《Giorgio Armani回顧展》,Armani給了美術館八百萬元人民幣,我們反過來送場地兼賠近600萬,為人家搞《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覽,而且連展覽命名也送了出去。2000年陷經濟危機的紐約古金漢藝術館,獲 Armani捐贈1500萬美元,隨後搞了Armani的回顧展,被文化界狠批,指為了錢出賣策展尊嚴,把無數有心人出錢出力建立,同時也享稅務寬免的公共藝術機構(古金漢屬典型的美式博物館,主要由基金會、私人和商業機構資助,惟仍享受稅務優惠),變成商品推銷店。古金漢藝術館當時一窮二白,賣身求存也可體諒。但我們的藝術館反過來倒貼逾半其全年節目╱購藏開支來賣身,倒令人費解。

太貴

據報這展覽十分昂貴,開資達2000萬港元,我們送600萬實「濕濕碎」。筆者也曾參與策劃跨國大型展覽,橫看掂看也看不出這展覽怎可花上2000萬?有搞過無數國際展的策展朋友剛好在港,看過展覽後也認為展覽沒可能花2000萬。業內人不難發現這展覽其實頗便宜,因展覽主要的昂貴部分(即基金會藏品),絕大部分是平面作品,當中不少更是攝影和錄像。展覽最貴是運輸和保險,由於展覽有法國政府參與,按慣例會由法國政府承擔保險,而錄像和攝影作品,裝箱運輸也不昂貴。特別是錄像作品,寄光碟過來便行,最貴是現場的投射裝置,但這些裝置費用是由本地機構承擔。當然,巨額開支可用於行政費、旅遊、藝術工作者費、邀請巨星嘉賓等,這些費用可大可小,視乎主辦機構有多闊綽。開幕夜請來Gilbert & George、村上隆等巨星,他們除接觸官商名流和傳媒外,並無任何與本地藝術界和公眾交流的活動,唯一的對話,是找來本地學者來談「文化旅遊」。請那麼多人來,都是為了開幕酒會。

展覽主要分成兩主要部分——「路易威登珍藏與精選」和「路易威登與藝術」。Frank Gehry的模型和「香港七賢」部分,無論擺放位置和展覽模式,均顯示它們只是附屬展覽,特別是「香港七賢」,連策展人是誰也不清楚交代,怎能叫人認真處理。如果「路易威登珍藏與精選」的展品已是從基金會珍藏中精選出來,這基金會的收藏應是極之平庸。展覽明顯欠缺策展思維,各類作品炒成一碟,策展導言空無一物,完全缺乏嘗試與本地社群、文化對話的基本誠意和尊重。展覽沒一流的藝術巨作,不過例牌地仍有一兩件「撐場」作品,如Gilbert & George的攝影拼貼,事實上也相當悅目,但他們二人這類追求藝術平常化的作品,放進時裝、香檳的上流環境,倒有點諷刺。展覽有個別優美作品,如Richard Prince的攝影和Jean-Michel Basquiat的畫,但亦不乏一流藝術工作者的二、三流作品,如Jeff Koon的畫作便甚差勁。

太cheap

但最難看的是「路易威登與藝術」部分。說穿了,只是借藝術之名,徹頭徹尾的品牌大推銷。村上隆好好一件趣緻熊貓雕塑,卻偏要站在路易威登旅行箱上。有些地方乾脆放棄掩飾,直接展出產品。行內有不成文規矩,不讓贊助商商品在展場展出,現在商界變成主辦機構,商品化身藝術品,大可大搖大擺地推銷。《路易威登:創意情感》開了危險先例,讓商業活動肆無忌憚的進佔公共藝術館。

展覽重頭戲是Richard Prince的大型戶外裝置,切切實實地「包起」藝術館。一張又一張雜誌封面的圖像拼貼,如亞裔女郎半垂胸圍供男士觀賞,盡是蘇施黃式東方主義。我們的
道之士水平確低,只懂批判任何赤裸身體,然而如斯公然羞辱、剝削女性的作品,放在市中心竟毫無反應。最要命的是這作品滿布路易威登的典型圖案,藝術館變成了人家的大手袋。

在商言商,商家搵到藝術館贊助賣廣告,去到盡合情合理。但畢竟賣的是優雅高品味,節度矜持、適可而止始是品味。現在無處不在的硬宣傳,猶如在街市推銷地拖清潔布的阿叔,唯恐街坊聽不到不斷以擴音器嘶叫,實在太cheap了。

太搵笨

名牌商品透過贊助(別忘記,是人家贊助不是藝術館向人家貼錢)舉辦與其牌子相關的展覽,也並非鮮見。畢竟品牌時裝在現代時裝設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處理可以有濃厚商業味道的展覽,藝術館必須嚴謹把關,力保專業尊嚴。一旦失去這尊嚴,便很難在行內立足。2000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取消了Chanel的展覽,便因為員工認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太多指指點點,影響專業自主。英國博物館協會的「操守指引」,指出博物館必須捍衛其目標和聲譽,贊助人沒權影響展覽的設計、內容和演繹。美國博物館協會就與商業機構合作的指引列出,「博物館須小心審閱和控制節目、展覽和活動的內容和尊嚴,這對獲取公眾信任有決定性影響」。(原文來自美國博物館協「道德指引」,見下列網頁:http://www.aam-us.org/museumresources/ethics/bus_support.cfm)試看路易威登展覽的序言,劈頭第一段是「路易威登,一個擁有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標誌
優雅格調與精緻法式生活風尚的品牌,多年來與藝壇建立了長久緊密的關係。作為推出旅行皮具用品的先軀……」,由這段文字為年輕觀眾提供指引去欣賞這展覽,他們會首先學到什麼?藝術館出錢贊助,展覽變成人家的宣傳玩物,這安排太搵笨,是藝術館太「水魚」欠講數對拆經驗?或是放棄專業堅持?或是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情況跟十年免租給薩凡納學院同出一轍。殖民教育的結果,是不問好醜接受西方來的便是好東西,賠錢送禮在所不惜。任何反對聲音,即被視為排外文化保護主義。我們不是排外,實際上需要謙卑下來,承認有很多東西要跟人家學習。但另一方面,為何如斯鄙視自己?為何總想著向外購買,不試試給自已機會?究是什麼東西,令我們不敢有「給我們600萬元,讓我們砌個國際級展覽你看」的野心?講本土創意又不尊重本土。不要忘記,全世界沒有一間著名藝術館,是靠買人家的展覽來建立自己聲譽的。

望著變成大手袋的藝術館,不禁唏噓。如此下去,香港會否成為二流外國藝術的堆填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