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a solo exhibition by Kwan Sheung Chi, opens 7pm, 24 September 2009 at gallery EXIT.

please go to www.KwanSheungChi.com for details.


《不要緊。再嘗試。再失敗。》- 關尚智個展,2009年9月24日,晚上7pm開幕,安全口畫廊。

2009年8月15日

開放對話系列五:《C&G:創意情感》.Open Dialogue 5: “C & G: A Passion For Creation”



背景資料
為慶祝疑似香港藝術館主辦《路易威登: 創意情感》和之前四個搞完就算的《開放對話系列》展覽閉幕,C&G藝術單位勾結程展緯搞左個 開放對話系列五-《C & G:創意情感》,是次展覽籌備兩日有多,耗資達590萬剩下嗰D零頭,全部是由納稅人資付(不過只係兩個代表)。是次展覽內容豐富,多個本地及國際級大師作品由C & G藝術單位基金會消費採購回來,除了佢地有的Richard Prince, 村上隆, Gilbert & George外,我們大佢的有Damien Hirst, Tom Friedmen, Jaspar Johns, Pierre et Gilles, Marina Abramovic, Yves Klein…除此之外,我們大大佢的有:清明上學圖任睇、家中遺失已久的緣名丸豬頭像、全球首次公開展覽的未來活化廳藝術館模型、結合時尚與藝術品外借概念的路加阿金秋後算賬時裝系列…預計參觀人數達18萬人。

C & G與藝術

C & G藝術單位基金會擁有與LV 藝術基金會相若的兩年歷史、分別以視覺藝術教育 及 畫廊雙線發展的藝術空間,多年來與藝壇建立了長久緊密的關係。作為填充本地藝術圈的灰色地帶和罅隙的先軀,C &G與傳媒努力不懈結合藝術與關注本地的藝術生態及回應社會時事精神,建構了獨一無二的美學觀。

隨著張嘉莉於2007年出任藝術總監,進一步加強與當代藝術家交流合作,當中與鄭怡敏、羅文樂及程展緯三位名家攜手創作的項目最為注目,更可謂當代藝術與創意產業跨界合作的里程碑。

C &G於香港舉行的《開放對話系列五-C & G:創意情感》藝術展,將藝術創作與品牌歷史融合,透過不同的藝術展品及裝置,分析當代藝術的創作歷程。
C & G藝術單位基金會藏品展

建築概念

建築設計:活化廳

佚名建築大師為C & G設計一座既壯觀又新穎的C & G創意基金會美術館,充分彰顯基金會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宏大目標。他以紙皮幕牆為主,把建築與環境結合,將夢想與現實、科技及藝術創意兼容並蓄,展示C & G一貫的傳承創新精神。美術館將座落九龍以西著名的購物區(Yau Ma Tei)內,設置多個展覽廳,分別展示永久藏品及舉行藝術展。預計十月中正式完工開幕。

珍藏與精選

《C &G:創意情感》藝術展的部份展品取材自路加阿金創意基金會的珍藏,包括多位歐洲、美國及中國藝術家的小型畫作、攝影及混合媒介作品,出自Gilbert & George、Damien Hirst、Tom Friedmen、Jaspar Johns、Pierre et Gilles、 Marina Abramovic、Yves Klein、梵高、白雙全 及 Richard Prince 等名家手筆;由反思活力都市文化起步,再游走於如夢似幻的虛構國度。同場亦會展出世界知名的大師級錄像藝術家的作品,包括 黑澤明、馬田史高西斯、Barry Levinson等等。

路加阿金創意基金會以鼓勵自由創作為宗旨,為此,基金會已委約一位居於本地的年青策展人,邀請多位香港藝術家(的複製作品)參與其中,包括蔡仞姿、梁美萍、程展緯、朱興華、廖仕強、呂豐雅 及 楊曦。


票價
30仙(不設找贖),歡迎各界人士參觀

(沒有以下)配套節目
展覽圖錄
教育角
錄音導賞
專題講座
藝術工作坊
「路易威登:創意情感」錄像藏品
愛藝術家庭
青年人連線

主辦:C & G藝術單位
策劃:程展緯

開幕及記者招待會:二零零九年八月十六日(星期日),下午6:30

展覽日期: 二零零九年八月十七日(一) 至 二零零九年八月三十日(日)

展覽時間: 下午2:00-7:30,逢星期四、五、六、日、一,(星期二、三及公眾假期休息)

展覽地點: 香港 九龍 太子 西洋菜南街222號 三字樓
(太子地鐵站B2出口,始創中心後)



Open Dialogue 5---“C & G: A Passion For Creation”

Background
In order to celebrate the closings of “Louis V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 and the four Open Dialog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C&G Artpartment collaborates with artist Luke Ching to put up the current exhibit: “C&G: A Passion For Creation.” Spending the leftover from the budget of “HK$5,900,000,” this exhibit has been prepared for more than two days and is completely funded by taxpayers (two representatives of the local taxpayers). It consists of many masterpieces. Besides those exhibited in the LV show, like works about Richard Prince, Takashi Murakami, Gilbert & George, we also have works about Damien Hirst, Tom Friedmen, Jaspar Johns, Pierre et Gilles, Marina Abramovic, Yves Klein… etc. and masterpieces like “Going to School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and the long lost sculpture from “Yuen Ming Yuen.” The architectural model of “Woofer Ten Art Museum” will also be displayed to the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crossover of fashion and the “Artwork On Loan” project, the “Aftermath” fashion series will be on show … the estimated number of visitors is about 180,000.

C&G and ART

C&G Artpartment Foundation has a two-year-long history, same as the LV art foundation. C&G Artpartment has both an art gallery and a visual art education unit. It has a close link with the art world in all these years and is a pioneer of the art of filling up cracks in the current art scene.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mass media, C&G uses art to respond to social and cultural issues, and has developed a unique aesthetic philosophy.

The arrival of Clara Cheung as artistic director in 2007 reinforced C&G’s ties with artists, notably through exemplary collaborations with Gum Cheng, Law Man-Lok and Luke Ching.

In Hong Kong, C&G brings this exciting story of life illustrat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through installations combining works of art and archive documents.
The Exhibit of the collections of C&G Artpartment Foundation

The Architectural Project: Woofer Ten

The unknown iconic architect has designed a powerful and innovative building to embody the ambitions of the C&G Artpartment Foundation. He has successfully combined dreams and reality with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innovation by using cardboard as the primary exterior material to complement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plays a principlal role in the architectural spirit and inspiration of the C&G Artpartment Foundation. This premises will be located in the shopping area of West Kowloon (Yau Ma Tai). It will be devoted to housing a series of galleries designed to accommodate both permanent collections and temporary exhibitions. It will a grand opening in October.

The Collection, a Choice

This exhibition of a selection of works from the Foundation brings together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small-scale reproductions by European, American and Chinese artists. These reflect an energetic urban culture, leading to fictional landscapes located somewhere between dreams and adventure. Artists include Gilbert & George、Damien Hirst、Tom Friedmen、Jaspar Johns、Pierre et Gilles、 Marina Abramovic、Yves Klein、Van Gogh、Tozer Pak, Richard Prince etc. Besides, works by recongnised international artists working in the medium of video will also be shown.

In an open-minded sprirt, the Foundation is eager to invite many Hong Kong artists to show reproductions of their works, with the help of a young art curator who lives in Hong Kong: Choi Yan Chi, Leung Mee Ping, Luke Ching, Chu Hing Wah, Liu Sze Keung, Eddie Lui and Young Hay.



Ticket Price:
30cents (no changes provided). Open to public.

Associated Programs (NOT PROVIDED)
Exhibition Catalogue
Education Corner
Audio Guide
Speical Lecture
Art Workshop
Video Collections by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pour la Creation”

Presented by:C & G Artpartment
Curated by: Luke Ching

Opening and Press Conference: 6:30pm, (Sun) 16 August, 2009

Exhibition Period:(Mon) 17 August, 2009 - (Sun)30 August, 2009

Exhibition Time:2:00 - 7:30pm, Thursday to Monday, (Closed on Tue, Wed and Public Holiday)

Address:3/F, 222 Sai Yeung Choi Street South, Prince Edward, Kowloon, Hong Kong
(Behind Pioneer Centre. Close to Prince Edward MTR Station Exit B2)


查詢Enquiry:
M: 95235072 T: 23909332
E: info@CandG-Artpartment.com

2009年7月8日

轉播:《首位對大陸講內地時事的香港人──梁文道》,原載:C for Culture 文化現埸,2009年6月

Q:區惠蓮
A:梁文道

......

香港文化人都是吃錦旗的

Q:這也跟你對香港失望有關?

A:無可否認我對香港失望,會鼓勵別人到內地發展,因為香港確實有其局限。有一年,在賽馬會做PR的朋友請我幫忙找19位藝術家,為街頭馬匹雕塑設計外觀,我要求賽馬會能為藝術家提供物料和場地,工作十天,酬勞要有五萬元。但幾天後便收到通知,不需要我找了,原來香港藝術館有一個部門,當中幾位官員認為根本不需要五萬元,藝術家收到五千已很開心。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官員找一位畫家幫忙,畫一些A4大小的畫,讓外訪官員送給當地官員,作為紀念品推廣香港,但他的開價是一幅800元!

我評論文化政策十多年,同類事件亦重複發生了十多年。我不能理解,為甚麼藝術家就要受到如此的對待。到內地圖書館演講,以湛江為例,會給你數千元,香港圖書館則給你一支錦旗,好像以為藝術家和文化人都是吃錦旗的,不用吃飯。每一次跟官員打交道都會聽到他們說,藝術家有發揮的地方已經很滿足。想要做得專業一點,就會遇到這種情況。

......


請到 C for Culture 文化現埸 網站閱讀全文。

轉播:《樂天》樂天陶社抗議被迫遷藝穗會,SEE Production製作



'SAVE THE HONG KONG POTTERY WORKSHOP!' Facebook Group

2009年7月7日

轉播:《政務司司長總結法國之行取得滿意成果》,文: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08年5月14日



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今日(巴黎時間五月十四日)在巴黎與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主席貝爾納.阿爾諾,見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路易.威登文化基金簽署合作意向書,在二零零九年於香港藝術博物館安排展出基金收藏的精選藝術品。 簽署合作意向書的代表為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藝術)譚美兒及路易.威登主席及執行總裁Yves Carcelle。


政務司司長總結法國之行取得滿意成果
******************


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於五月十一至十四日到訪巴黎期間,與多位法國政治、文化及商界領袖會面,他們對香港致力發展成為亞洲文化樞紐和葡萄酒分銷中心,以及成功籌辦八月奧運馬術比賽,給予積極回應。

唐英年分別會晤了經濟、工業與就業部部長克里斯蒂娜.拉嘎爾德、農業與漁業部部長米歇爾.巴爾尼埃,及外貿事務國務秘書安娜-瑪麗.伊特拉克,向他們介紹香港最新的發展情況,並特別提及特區政府銳意將香港發展成為亞洲葡萄酒分銷中心所帶來的商機。

唐英年說:「各位部長都希望加強與香港的經濟聯繫。他們歡迎香港最近的酒稅寬減措施,亦非常支持以香港作為進入亞洲酒類市場的平台。我很高興法國政府同意我的建議,通過雙邊安排與我們分享他們推動葡萄酒貿易和旅遊方面的經驗,以及提供試酒技巧培訓。雙方亦希望法國葡萄酒業更多參與香港舉行的酒品展覽。這些措施將提升我們的相關軟件,配合本港葡萄酒行業的發展需要。」

在與有關官員會面期間,唐英年重申香港會透過世貿進程,推動貿易自由化。應法方的要求,他將大力促進兩地股票交易所及證券監管機構的雙邊合作,並分享香港在維護良好營商環境的經驗。

唐英年先後出席了在法國深具影響力的法國國際企業聯合會主辦的午宴,以及由香港駐布魯塞爾經貿辦事處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商務午餐會。他在發言時呼籲與會的商界領袖,以香港作為打入亞洲市場的跳板。

唐英年表示:「憑覑便利的營商環境、與內地的自由貿易協議及多項重要基建項目,香港提供大量商機。」

在與文化及交流部部長克麗絲蒂娜.阿爾巴納爾的會議上,唐英年簡介香港建設文化藝術都會的願景,以及西九文化區的項目。兩人均認同,雙邊文化交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唐英年到訪了吉美博物館及龐比度中心。它們分別以亞洲藝術和當代藝術的豐富館藏而享負盛名。兩個機構對與香港博物館,特別是未來西九文化區的M+合作交流表示興趣。

唐英年亦與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主席貝爾納.阿爾諾會面,並見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與路易.威登文化基金簽署合作意向書,在二零零九年於香港藝術博物館展出基金收藏的精選藝術品。

唐英年表示:「這個展覽將展出路易.威登文化基金收藏的現代及當代大師作品。這是基金藏品首度於海外展出。我們很高興基金對香港投信心一票,並期待與基金攜手合作,舉辦一個空前成功、有國際影響力的展覽。」

唐英年亦與合作與法語國家事務國務秘書阿蘭.若昂岱及中國駐法國大使孔泉會面,就雙方共同關心的事務交換意見。

唐英年亦期望法國這個擁有悠久馬術傳統的國家,派出最佳運動員和馬匹參與香港八月的奧運馬術賽。

唐英年在總結歐洲行程時說:「歐洲的政界和商界領袖對於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充滿信心。他們樂見香港的選舉制度逐步邁向普選,對香港的經濟前景非常樂觀,並非常關心香港保持增長和改善生活質素的各種措施。」

唐英年將於五月十五日返抵香港。



2008年5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42分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805/14/P200805140287.htm (中文)
謝謝Carmi於Facebook內提供本文連結。


CS ends fruitful visit to France
*****************************
*****

The 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 Mr Henry Tang, has received a warm response from French political, cultural and business leaders on Hong Kong’s drive to become the cultural and wine distribution hub in Asia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make the Olympics Equestrian Events this August a success.

During his visit to Paris from May 11 to 14, Mr Tang held constructive meetings with Minister for the Economy, Industry and Employment, Mrs Christine Lagarde; Minister for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Mr Michel Barnier; and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Trade, Mrs Anne-Marie Idrac. He updated them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Hong Kong and highlighted the excit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promised by the Government's determination to develop Hong Kong into a wine distribution hub in Asia.

"The ministers are keen to develop closer economic links with Hong Kong. They welcome our recent reduction in wine duty and are highly supportive of using Hong Kong as the hub to tap into the Asian wine market. I am glad that the French Government has agreed to my proposal of concluding a bilateral arrangement to share with us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wine-related trade and tourism, as well as providing training on wine-tasting. Both sides also look forward to a more frequent presence of the French wine industry in wine expos in Hong Kong. These measures will help build up the software necessary to support the expected surge in wine trade," Mr Tang said.

During the meetings, Mr Tang reaffirmed Hong Kong's strong commitment to promote trade liberalisation through the WTO process. He agreed to take forward the French side's proposals to promote bilater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tock exchanges and between the securities regulators, as well as sharing Hong Kong's experience in maintaining a business-friendly environment.

Speaking at a luncheon hosted by MEDEF, the most influential French employers' organisation, and a business luncheon co-organised by the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in Brussels and the 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Mr Tang appealed to the attending business leaders to make best use of Hong Kong as the springboard to enter the Asian market.

"Hong Kong offers enormou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through a business-friendly platform, a free trade pact with the Mainland, and the myriad maj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pipeline," Mr Tang said.

During his meeting with Minister for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Ms Christine Albanel, Mr Tang briefed her on Hong Kong's vision to build an art and culture metropolis and on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WKCD) project. Both sides agreed that there would be ample opportunities to further promote bilateral cultural exchanges.

Mr Tang visited Musee Guimet and Centre Pompidou, which are renowned for their respective collections of Asian and contemporary art. Both museums expressed interest in stepping up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with Hong Kong museums, in particular with the future M+ in WKCD.

Mr Tang also met the LVMH Group Chairman, Mr Bernard Arnault, and witnessed the signing of a letter of intent between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and the Louis-Vuitton Art Foundation to organise an exhibition of selected art works from the foundation’s collection at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in 2009.

"The exhibition will feature a selection of masterpieces b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master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LV Art Foundatio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foundation's collection will go international. We are extremely pleased by the foundation's vote of confidence in Hong Kong. We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foundation to launch a most successful exhibition in Hong Kong that makes an impact internationally," Mr Tang said.

Mr Tang also met the Minister of State for Co-operation and the Francophonie, Mr Alain Joyandet, and the Chinese Ambassador to France, Mr Kong Quan, to exchange views on issues of mutual interest.

Mr Tang also looked forward to France, a country with strong equestrian tradition, sending a strong team of athletes and horses to Hong Kong to compete in the Olympics Equestrian Events in August.

Rounding up his visit to Europe, Mr Tang said, "I am very pleased that European officials and business leaders have strong confidence in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being implemented in Hong Kong. They are glad to know that we are moving towards universal suffrage in our electoral system. They remain very upbeat about the economic prospect of Hong Kong and show great interest in what we are doing to sustain our growth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ving."

Mr Tang will return Hong Kong tomorrow (May 15).

Ends/Wednesday, May 14, 2008
Issued at HKT 19:45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805/14/P200805140286.htm (Eng)
Thanks Carmi for posting this article in Facebook.

2009年7月6日

轉播:《又貴又Cheap:藝術館的名牌推銷展》,文:何慶基,信報財經新聞,文化P37,2009年7月6日

上海美術館2006年搞《Giorgio Armani回顧展》,Armani給了美術館八百萬元人民幣,我們反過來送場地兼賠近600萬,為人家搞《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覽,而且連展覽命名也送了出去。2000年陷經濟危機的紐約古金漢藝術館,獲 Armani捐贈1500萬美元,隨後搞了Armani的回顧展,被文化界狠批,指為了錢出賣策展尊嚴,把無數有心人出錢出力建立,同時也享稅務寬免的公共藝術機構(古金漢屬典型的美式博物館,主要由基金會、私人和商業機構資助,惟仍享受稅務優惠),變成商品推銷店。古金漢藝術館當時一窮二白,賣身求存也可體諒。但我們的藝術館反過來倒貼逾半其全年節目╱購藏開支來賣身,倒令人費解。

太貴

據報這展覽十分昂貴,開資達2000萬港元,我們送600萬實「濕濕碎」。筆者也曾參與策劃跨國大型展覽,橫看掂看也看不出這展覽怎可花上2000萬?有搞過無數國際展的策展朋友剛好在港,看過展覽後也認為展覽沒可能花2000萬。業內人不難發現這展覽其實頗便宜,因展覽主要的昂貴部分(即基金會藏品),絕大部分是平面作品,當中不少更是攝影和錄像。展覽最貴是運輸和保險,由於展覽有法國政府參與,按慣例會由法國政府承擔保險,而錄像和攝影作品,裝箱運輸也不昂貴。特別是錄像作品,寄光碟過來便行,最貴是現場的投射裝置,但這些裝置費用是由本地機構承擔。當然,巨額開支可用於行政費、旅遊、藝術工作者費、邀請巨星嘉賓等,這些費用可大可小,視乎主辦機構有多闊綽。開幕夜請來Gilbert & George、村上隆等巨星,他們除接觸官商名流和傳媒外,並無任何與本地藝術界和公眾交流的活動,唯一的對話,是找來本地學者來談「文化旅遊」。請那麼多人來,都是為了開幕酒會。

展覽主要分成兩主要部分——「路易威登珍藏與精選」和「路易威登與藝術」。Frank Gehry的模型和「香港七賢」部分,無論擺放位置和展覽模式,均顯示它們只是附屬展覽,特別是「香港七賢」,連策展人是誰也不清楚交代,怎能叫人認真處理。如果「路易威登珍藏與精選」的展品已是從基金會珍藏中精選出來,這基金會的收藏應是極之平庸。展覽明顯欠缺策展思維,各類作品炒成一碟,策展導言空無一物,完全缺乏嘗試與本地社群、文化對話的基本誠意和尊重。展覽沒一流的藝術巨作,不過例牌地仍有一兩件「撐場」作品,如Gilbert & George的攝影拼貼,事實上也相當悅目,但他們二人這類追求藝術平常化的作品,放進時裝、香檳的上流環境,倒有點諷刺。展覽有個別優美作品,如Richard Prince的攝影和Jean-Michel Basquiat的畫,但亦不乏一流藝術工作者的二、三流作品,如Jeff Koon的畫作便甚差勁。

太cheap

但最難看的是「路易威登與藝術」部分。說穿了,只是借藝術之名,徹頭徹尾的品牌大推銷。村上隆好好一件趣緻熊貓雕塑,卻偏要站在路易威登旅行箱上。有些地方乾脆放棄掩飾,直接展出產品。行內有不成文規矩,不讓贊助商商品在展場展出,現在商界變成主辦機構,商品化身藝術品,大可大搖大擺地推銷。《路易威登:創意情感》開了危險先例,讓商業活動肆無忌憚的進佔公共藝術館。

展覽重頭戲是Richard Prince的大型戶外裝置,切切實實地「包起」藝術館。一張又一張雜誌封面的圖像拼貼,如亞裔女郎半垂胸圍供男士觀賞,盡是蘇施黃式東方主義。我們的
道之士水平確低,只懂批判任何赤裸身體,然而如斯公然羞辱、剝削女性的作品,放在市中心竟毫無反應。最要命的是這作品滿布路易威登的典型圖案,藝術館變成了人家的大手袋。

在商言商,商家搵到藝術館贊助賣廣告,去到盡合情合理。但畢竟賣的是優雅高品味,節度矜持、適可而止始是品味。現在無處不在的硬宣傳,猶如在街市推銷地拖清潔布的阿叔,唯恐街坊聽不到不斷以擴音器嘶叫,實在太cheap了。

太搵笨

名牌商品透過贊助(別忘記,是人家贊助不是藝術館向人家貼錢)舉辦與其牌子相關的展覽,也並非鮮見。畢竟品牌時裝在現代時裝設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處理可以有濃厚商業味道的展覽,藝術館必須嚴謹把關,力保專業尊嚴。一旦失去這尊嚴,便很難在行內立足。2000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取消了Chanel的展覽,便因為員工認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太多指指點點,影響專業自主。英國博物館協會的「操守指引」,指出博物館必須捍衛其目標和聲譽,贊助人沒權影響展覽的設計、內容和演繹。美國博物館協會就與商業機構合作的指引列出,「博物館須小心審閱和控制節目、展覽和活動的內容和尊嚴,這對獲取公眾信任有決定性影響」。(原文來自美國博物館協「道德指引」,見下列網頁:http://www.aam-us.org/museumresources/ethics/bus_support.cfm)試看路易威登展覽的序言,劈頭第一段是「路易威登,一個擁有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標誌
優雅格調與精緻法式生活風尚的品牌,多年來與藝壇建立了長久緊密的關係。作為推出旅行皮具用品的先軀……」,由這段文字為年輕觀眾提供指引去欣賞這展覽,他們會首先學到什麼?藝術館出錢贊助,展覽變成人家的宣傳玩物,這安排太搵笨,是藝術館太「水魚」欠講數對拆經驗?或是放棄專業堅持?或是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情況跟十年免租給薩凡納學院同出一轍。殖民教育的結果,是不問好醜接受西方來的便是好東西,賠錢送禮在所不惜。任何反對聲音,即被視為排外文化保護主義。我們不是排外,實際上需要謙卑下來,承認有很多東西要跟人家學習。但另一方面,為何如斯鄙視自己?為何總想著向外購買,不試試給自已機會?究是什麼東西,令我們不敢有「給我們600萬元,讓我們砌個國際級展覽你看」的野心?講本土創意又不尊重本土。不要忘記,全世界沒有一間著名藝術館,是靠買人家的展覽來建立自己聲譽的。

望著變成大手袋的藝術館,不禁唏噓。如此下去,香港會否成為二流外國藝術的堆填區?

2009年7月5日

轉播:《西九無大師》,文:陳雲,星期日明報,2009年7月5日

「一將功成萬骨枯」,是戰場之語,藝壇要出一巨匠,則「眾星拱月」才是。成就一位大師,需要眾多的普通藝術家和藝術鑑賞民眾。即使某地要請大師來訪,也要本身有些素養,否則恐怕大師仍是過門而不入,或者索取侮辱式的酬金,又或者只能請到偽冒的大師。藝術大師或者突出的藝術並非憑空而起,某地的文化累積到達關鍵的數量(critical mass),有鑑賞力的民眾形成公允的評論群體(critical community),這個群體可以諒解獨斷式的文藝管理人員(例如文化局長或藝術基金會主席),才可以滋養出天才式的藝術家。

評審委員會、諮詢顧問會議、廉政公署、核數處,這些只能保證藝術的安全與平庸而已。在一個文化城市,委員會、程序和廉政並非用來排擠天才的,而是用來替天才護航的,文化管理人員的天職是為破格的藝術家辯護,使之可以向議會或民眾交代。

缺為破格行為辯論的能力

舉一個粗淺的例。一位稱職的香港文化官員,應可以為曾灶財式的犯法街頭藝術議論,解釋何以建制最終可以接納其違法行為,並保護其街頭遺墨。為破格行為而辯論以至推廣的能力,正是香港的文藝管理者所缺乏的。即使這種辯論能力被藝術家所嘲笑(也必會如此),彼此的互動也形成了藝術創意的土壤。彼此不怕誤解,使對話的熱誠持續下去。文化城市,就要有這種鬥氣冤家的氣氛。

文化行政是品味之判斷高於管理之規章,管理者要講出怎樣做,何以要這樣做,要勇於薦舉天才和前鋒,使之成為文化英雄,成為一國、一市文化的化身。舉例,○八年北京奧運的開幕式和閉幕式,都是集體操練,中共連一個文化英雄都舉不出來,證明中共的文化失語和失面。英國在閉幕禮的輕鬆表演,就有足球明星碧咸出來壓陣,此所謂「一人敵一國」。文化鼎盛,就是一人敵一國的勇氣,見一人如見一國的氣魄。

香港政府的膽力和品味不足,只會推舉「偽文化英雄」,例如擔當香港旅遊大使的成龍,口出一句「中國人是要管的」,一人辱一國,而且是自身之國。推舉文化大使來屈辱自己人,這是香港行政當局的「神技」。西九要成功,要培養大師級的藝術家或者吸引大師級的藝術家來港演出,就要西九管理局有其文化面目,行政總監要是一個人物,而不是躲藏在委員會背後的公公。

要成功須培養觀眾鑑賞力

成熟的藝術家或表演家,一站上舞台,便知道台下觀眾是否「解人」,是否內行。假若西九沒了文化面目,香港沒有足夠的評論群體,國際級的藝團和大師也未必會來。來港無助聲勢、無益於藝術成長,要藝團來香港,便要出高價,甚至委曲求全,喪失叫價力。報章雜誌的文化版本沒有尖銳獨到的評論,老闆為了討好廣告商而一味出「鱔稿」,觀眾的鑑賞力培養不出來,評論群體不足,本地藝團便無法成長,外來藝團也不會賞臉。

某地要有文化上的critical mass,先要有critical minority,關鍵性的文化小眾。大眾是沒有判斷力的,文化小眾是左右大眾品味的人。香港文化管理當局過分關注觀眾數量,市場短視,沒有「趕客」的狠勁,不夠膽做品質優秀的、訴諸鑑賞力高超的小眾節目。訴諸大眾的結果,只能是平庸。文化管理人是要懂得抗爭的,與議會抗爭,與大眾抗爭,而不是用平均主義的方法,依靠程序而提供平庸的、「多姿多采的文娛活動」。

民主、抗爭、批評、爭議、六四紀念、七一大遊行,原來是香港有機會成為文化城市的精神基礎。香港政府一方面高舉文化創意產業,花費巨款建設西九文化區,另方面打壓民主和迴避爭議,他們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轉播:《冷眼旁觀:不能喧賓奪主》,文:黃英琦,東方日報,2009年6月24日

香港藝術館的《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覽,受到文化界的質疑和挑戰。他們對藝術館的指控,是公營藝術館不能淪為國際品牌的宣傳平台。藝術館贊助LV展覽近六百萬元,是對是錯,是否誤用公帑?

藝術館需要澄清這些質疑,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何藝術館的專業館長們沒有考慮說「不」?

藝術策展是專業,策展人應獨立自主,按藝術館的使命策展。精彩的策展可以刺激思考和聯想,也可能帶挑釁性甚至顛覆性。策展背後有其思路、脈絡、論述基礎,也有一定的程序和安排,不可能由老闆或贊助商指指點點。

無論是演藝或視藝的策劃,都是專業過程。管弦樂團的大師指揮負責節目編排,若有人告訴他,老闆安排了LV品牌的這首新樂曲,你一定要編入節目,更需要付六百萬元,你猜大師有何反應?會否說,請不要越俎代庖主導我的工作?

文化界期望的,就是這樣的不妥協。可是,藝術館並非獨立機構,館長們都是公務員,可能他們心內也有不快,明白藝術館的核心業務是「致力保存中國文化精髓和推廣香港藝術」,短期專題展覽只是錦上添花,不能本末倒置。但他們始終未敢說「不」。

LV展的出現,是因為我們有官員到訪法國,「代表」藝術館提出洽商,到米已成炊才交由藝術館執行,官員的個人品味和興趣凌駕藝術館的專業。

藝術與政治、藝術與商業的關係千絲萬縷,藝術館的營運需要政府和商業的支持,不能自命清高。我認為,政治、藝術與商業可以走得很近,但大前提是各有清晰角色,不能混淆。官員制訂政策,策展人是專業,藝術是主角,商業元素不能喧賓奪主,不然,藝術館就會淪為笑柄。

西九大計即將推行,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2009年7月4日

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藝術)連美嬌代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於2009年7月3日的回覆:

2009/07/02 11:32 AM

To: hctang@lcsd.gov.hk
Subject: 查詢有關LV show


鄧館長,
想查問以下有關展覽《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的問題,望能盡快收到回覆:
1.展覽的開幕時的剪彩嘉賓為何包括何鴻燊先生?你可知道他與LVMH在上海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他的出現是否包含了商業因素?他的出現會否代表今次藝術館合作單位是LVMH而非LV art foundation?
2.藝術館在是次展覽開幕上有多少話事權(程序內容是由那方決定?)?剪彩嘉賓名單是協商還是LV單方決定?對找何鴻燊先生作剪彩嘉賓館方有否曾提出反對?開幕酒會的支出是否由藝術館支付?如果是由館方支付,那總數有多少?
3.在半島酒店的開幕晚宴是香港藝術館還是LV art foundation支付?如果是由館方支付,那總數有多少?邀請名單是由那方決定?
4.外國藝術家在半島的住宿是香港藝術館還是LV art foundation支付?如果是由館方支付,那總數有多少?
5.香港藝術家的artist fee or production fee 是由香港藝術館還是LV art foundation支付?如果是由館方支付,那總數有多少?怎樣決定該金額?
6.Richard Prince 的After Dark的製作費用 是由香港藝術館支付的嗎?
謝!
程展緯

-----------------------------------------------------------------------------------

程先生:

多謝你於七月二日給鄧總館長的電郵。鄧先生今天起往內地公幹。就閣下的問題,本館回覆如下:


1.展覽的開幕時的剪彩嘉賓為何包括何鴻燊先生?你可知道他與LVMH在上海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他的出現是否包含了商業因素?他的出現會否代表今次藝術館合作單位是LVMH而非LV art foundation?
2.藝術館在是次展覽開幕上有多少話事權(程序內容是由那方決定?)?剪彩嘉賓名單是協商還是LV單方決定?對找何鴻燊先生作剪彩嘉賓館方有否曾提出反對?開幕酒會的支出是否由藝術館支付?如果是由館方支付,那總數有多少?
是次展覽開幕禮的主禮嘉賓名單,是先由香港藝術館、路易威登基金會及法國駐香港及澳鬥總領事館建議各自的代表作為主禮嘉賓,然後經過協商而訂定。由於何鴻燊先生撥冗出席,因此基金會於典禮開幕前建議邀請何鴻燊先生作為主禮嘉賓之一,而法國駐香港及澳鬥總領事館亦無異議。何鴻燊先生亦一直支持康文署博物館的活動,包括捐助款項及借出文物陳列,香港藝術館亦不反對此建議。至於是次展覽開幕禮的程序及安排,是由香港藝術館及基金會共同協商而訂定的。有關酒會的費用是由基金會支付的。

3.在半島酒店的開幕晚宴是香港藝術館還是LV art foundation支付?如果是由館方支付,那總數有多少?邀請名單是由那方決定?
該晚宴是由基金會自行舉行的晚宴,並非與藝術館合辦的活動。所有籌劃工作、費用及宴請嘉賓名單均由基金會負責。

4.外國藝術家在半島的住宿是香港藝術館還是LV art foundation支付?如果是由館方支付,那總數有多少?
海外藝術家的住宿及機票費用是由基金會負責的。

5.香港藝術家的artist fee or production fee 是由香港藝術館還是LV art foundation支付?如果是由館方支付,那總數有多少?怎樣決定該金額?
香港7位藝術家的作品是由基金會委約展出的,因此有關費用亦由基金會支付。

6.Richard Prince 的After Dark的製作費用 是由香港藝術館支付的嗎?
這部份的藝術家費用及製作費由基金會支付。


連美嬌
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藝術)

轉播:《 被「包」的藝術館》,文:劉健威,信報財經新聞,2009年6月29日

副刊專欄,此時此刻

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路易威登:創意情感》正激起藝術界的憤怒,藝術家聯署,向鄧海超館長發出公開信,質疑藝術館與商業機構合作時對潛在風險警覺性不足,對公共資源運用把關不力。

最令藝術工作者氣憤的,不僅是藝術館很象徵的讓LV藉着Richard Prince的作品《都市夜色》包起來,和平時長期展出香港藝術的場地給LV這品牌相關的作品佔據了,而是這展覽出現的機制—展覽是由唐英年「洽談」回來的,他個人的品味、和LV的關係,到底在展覽決定中起了多少作用?這個展覽,是不是「官商勾結」、長官意志凌駕於專業運作的結果?

從當官的角度看,這個展覽很「着數」—花費二千萬元,但藝術館只出了五百九十萬元,其餘則由LV支付;但在民間藝術家眼中,條數不是這樣計的—藝術館貼上了金錢、場地和自主權,被商業機構利用作宣傳品牌的平台,藝術館每年的經費有限,花五百九十萬元去搞一個與外來商業機構合辦的展覽,意味能用於推廣本土藝術的資源佔去了很大的一部分;更強烈的對比是—不久前用於一個關注弱勢社群的展覽《尋樂.經驗》只花了五十九萬元,是這個展覽支出的十分之一!

平心而論,這是一個水準頗高的國際級展覽。但視覺藝術不只是「視覺」,人們同時關心的還有展覽背後看不到的東西—唐英年是否濫權、侵犯了藝術專業?文化機構和商業機構合作,是否掌握分寸,不被利用—變成以公帑補貼私人品牌的宣傳?在消費主義盛行、品牌主導消費的時候,文化機構是否扮演了推波助瀾角色而不自覺?每一個由藝術館主辦的展覽都包含社會意義,也無以迴避意識形態的檢視。藝術館館長們該認真的面對藝術界的提問才不跟時代脫節。

轉播: "Art or ad? Artists decry public funds for LV show", by Mathew Scott, SCMP, June 28, 2009


A group of local artists yesterday gathered at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to protest against what they call a misuse of public funds and the venue's support of an exhibition that "is more about advertising than art".

The Louis V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 exhibition features works by the likes of noted artists Jean-Michel Basquiat and Cao Fei.

But it also features material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 luxury brand - and samples of its wares - and this, coupled with the almost HK$6 million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stumped up to help stage the event, has raised the ire of about 20 local artists.

"It's tacky, and to see the premier art venue in Hong Kong reduced to this has disgusted not only us, but a lot of the members of the public we have been talking to," explained contemporary visual artist Kacey Wong, a member of the "Art Museum Concern Group".

As well as staging protests and handing out flyers outside the Museum of Art over the past month, the group has sent letters to both Chief Secretary Henry Tang Ying-yen and the museum's chief curator, Tang Hoi-chiu, expressing their concerns and demanding an explanation as to why more money had been spent on helping fund the exhibition than the HK$4 million the venue actually turned over in revenue over the past 12 months.

"LV certainly doesn't need the money," Wong said. "And while, as artists, we do appreciate the company's support for culture, we want to know why the exhibit was allowed to look like such a commercial enterprise. It is more about advertising than art.

"With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being planned, it sets a worrying precedent. The LV logo is everywhere you look - what happens if some far less credible brand starts throwing money at the government and we have the museum packaged up like a diaper or something? Hong Kong will become a laughing stock."

The LV exhibition has been running for the past month as part of Le French May arts activities and has been well attended,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The museum is of the view that this exhibition will enhance the public's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art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erspectives," a department spokesman said.

The department's spending on the exhibition went on "local costs", he added.

Jean-Baptiste Debains, president of Louis Vuitton Asia Pacific, said his company organised the exhibition after a request from the French consulate.

"We did not intend to make this exhibition a commercially themed venture but a project to promote art and creativity," he said.

"The exhibition was curated purely from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and intended to bring together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large-scale works by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artists, reflecting an energetic urban landscape.

"By bringing to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rtists and contemporary art masterpieces, we hope to generate interest and curiosity among the public and the visitors, for creativity and contemporary art," he added.

The exhibition ends on August 9.

轉播: "The Art of Compromise: Louis Vuitton", by Kevin Kwong, SCMP, May 24, 2009

A collaborative exhibition between the Museum of Art and Louis Vuitton shows that getting business on board doesn't mean caving in to commercial pressures, writes Kevin Kwong

Louis V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 is the biggest museum exhibition this year - and potentially the most problematic.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a luxury fashion label and a public museum, it has raised many questions, not least should the government be involved in what some may consider a commercial activity and will the 18-year-old venue be able to showcase contemporary art it's not built for.

Co-presented by Louis Vuitton and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A Passion for Creation opened on Friday as part of this year's Le French May.

On show are more than 100 works by some of the biggest names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world, including Richard Prince, Jeff Koons, Pierre Huyghe, Takashi Murakami and Yang Fudong. There is also a section featuring works by seven Hong Kong artists.

Piggybacking on the art is a large model of the Foundation Louis Vuitton pour la Cr嶧tion, a US$200 million project in Paris designed by architect Frank Gehry that, upon completion in 2012, will house the company's permanent collections and stage temporary exhibitions.

While it is difficult to put a figure on the cost of this exclusive show for Hong Kong, the government budgeted HK$5.9 million for mounting the artworks and promoting the event - a pittance for a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of this quality and scale.

A government spokesman emphasises that A Passion for Creation is an art exhibition, and a source involved in the publicity confirms that the museum has gone the extra mile to keep the commercial aspect of the show to a minimum. Security during the mounting phase was stringent, with site access limited to curatorial personnel only. Requests to film the work, even from Louis Vuitton's own crew, were rejected by the museum.

Herve Mikaeloff, who advises and curates for LVMH (Moet Hennessy Louis Vuitton) and who is in charge of a part of the show named Louis Vuitton and Art, says he wants to show works and studies created by the company and its collaborating artists "but not product- or marketing-centred".

"This is what could be difficult for [some people] to understand," he says. "We are doing an exhibition with Louis Vuitton {hellip} but we are not going to show products, we will show some of them, which will be prototypes {hellip} but the focus is on the art and the artworks."

There is no denying, however, that the decision to stage the exhibition in Hong Kong is a strategic one. When Louis Vuitton learned, more than a year ago, that the Museum of Art had a three-month gap in its programme this summer, the brand's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Yves Carcelle, was keen to grab it to showcase the company's art collection, says Mikaeloff.

"Hong Kong is a very important place for Louis Vuitton and for Asia-Pacific, so instead of doing a preview in London or New York, which are perhaps the easiest places for contemporary art, [we thought] it would be good for LV and for the Foundation to show that this collection is really international, and to do it here in Hong Kong," he says.

But given that the Museum of Art is built to house more traditional art forms such as paintings, the curatorial team in Paris initially had reservations. Mikaeloff says that when he first visited the museum, he thought it was a "strange place for contemporary art because of its architecture". However, architect Jean-Francois Bodin was hired to design the interior and, with the team, to select pieces that blend into the museum.

And other than a few glass panels and mannequins that needed replacing a week before the opening,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show went without any major hitch, he says.

"I am surprised, but in the good sense, because the museum prepared everything that we asked for," says Mikaeloff.

"Even if they are not very contemporary art-focused, they tried to understand what we want, and they are trying to do their best, and so far we are very happy about everything."

Assistant curator Mimi Cho Wan-man says the Foundation has also been thorough in providing the museum team, headed by curator Ivy Lin Mei-kiu, with all the necessary instructions and, literally, nuts and bolts to mount the artworks.

The biggest challenge was putting together a triptych by British artists Gilbert and George called Class War, Militant, Gateway (1986). In vibrant colours, each of the three compositions is divided into black grids of rectangles, with Class War the largest, measuring 3.63 metres by 10.1 metres and made up of 120 pieces. The other two are 3.63 metres by 7.58 metres, comprising 90 pieces each.

"They sent us a very simple instruction manual and with it there should be a sample, a rectangular board, that helps us measure the exact distance between each piece. But we couldn't find that," says Cho. "We had to produce our own, and it took a day to get the measurements right. Even a millimetre difference means the shape of the work will end up looking distorted. It has to be precise."

But the size of the museum's galleries has meant compromises have been necessary. When Yang Fudong's five-part video series His Seven Intellectuals in a Bamboo Forest was show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in 2007, the work was installed in five screening cubicles spread out across the big exhibition venue. Here, it is being shown in two screening rooms next to one another. A Passion for Creation, in general, feels a little cramped.

The seven Hong Kong artists - Nadim Abbas, Lee Kit, Leung Chi-wo, Pak Sheung-chuen, Tsang Kin-wah, Adrian Wong and Doris Wong Wai-yin - have a gallery to themselves, curated by mainland-based art critic Phil Tinari.

Adrian Wong has created a well-researched and fun installation that looks at links between pioneering local filmmakers Liang Shaobo and Lai Man-wai and the movement to overthrow the Qing dynas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artist says the piece, which focuses on a film called Stealing a Roasted Duck, also explores the idea of historical deletions.

"[We are] talking about a film that, in all reality, may not have ever been made, but which still has very potent resonance and significance within Hong Kong history," he says.

"For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my research revolved around Hong Kong and this being the Hong Kong section of the LV show, it seems very appropriate to put forward something that does, for me at least, resonate some 'Hongkongness'."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10 Salisbury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until Aug 9. Daily, 10am-6pm, Sat, 10am-8pm, closed Thu except public holidays. HK$30 (no free admission on Wed). Inquiries: 2721 0116

2009年6月28日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於2009年6月26日的回覆:

一群關注藝術館發展的市民
(召集人:劉建華、程展緯、關尚智、羅至傑、
羅文樂、黃國才、李俊峰、唐偉傑、譚棨禧、
俞若玫、林嵐、黃俊邦、魂遊、黃靜)
E-mail:hkpartg@gmail.com


一群關注藝術館發展的市民:

多謝你們2009年6月19日來函提出對藝術館策劃展覽的意見。藝術館就你們的提問回應如下:

籌展流程及機制

1b1 2008年4月,法國駐港總領事向香港藝術館推薦路易威登藝術展覽,作為2009年法國五月節重點項目。及後,路易威登行政總裁及其基金會的策展人先後造訪本館,參觀塲地及與館方商談合辦展覽的可能性,當時基金會已提出在藝術館外牆作大型藝術裝置的建議。經商議後,雙方初步同意合作的意向,並建議簽署合作意向書。同年5月政務司司長出訪歐洲,順道造訪路易威登總部,見證了本館館長與基金會路易威登簽訂合作意向書,以便策展人能具體規劃展覽內容,遞呈建議包括財務方案與藝術館考慮。其後策展人與館方多次磋商,該展覽的具體建議於藝術館在同年7月舉行的展覽及節目籌劃委員會中進行審批,委員會就合辦機構身份、展覽的藝術價值及教育功能,對觀眾的吸引力,經費和是否有商業成份各方面作討論。委員會認為這次展覽藝術性極高,其各部份的組成部份足以展示當代藝術的各種形態和層面,當提昇市民對當代藝術的瞭解和認識。委員會也關注到與品牌合作是否有商業利益衝突及推廣品牌的問題,認為應該提高警覺性及加以避免,另一方面亦可顯示藝術如何與工業製品結合,發揮創意產業效應。委員會最後同意向部門推薦籌辦這項展覽,在取得初步批准後繼續與基金會具體磋商,落實展覽的技術細節。

藝術館的展覽及節目籌委會成員成為包括藝術館總館長(主席)、各專業部門館長(中國文物、虛白齋、現代藝術),高級經理及高級技術主任。

2009年4月,路易威登建議在太空館外牆作藝術包裝,並將建議送交兩館考慮及展開技術可行性研究,由於在研究過程中存在技術問題,路易威登及後中止其建議。


1b2 展覽籌委會會議記錄是內部文件。由於涉及有關機構 / 個人資料、財務安排、藝術價值的評核、雙方協議內容等,不宜公開。藝術館因應不同的展覽性質,不時舉行有關藝術、策展、藝術 / 博物館的討論活動,提高公眾對博物館學、展覽策劃理念的認識,亦與館長、藝術家及專業人士作研討、以廣交流。


1b3 本館歡迎公眾的意見。康文署轄下各博物館,不時會檢討籌備展覽所進行的接洽、策劃和審批的程序。財務部門、廉政公署亦曾就有關程序提供意見和指引。署方現有80位專家組成的藝術顧問團,成員包括專家學者、藝術家等,就各種藝術層面提供意見。康文署轄下各博物館亦會定期召開專家顧問諮詢會,就各館的使命、策略、每年展覽計劃、教育節目等邀請顧問提供意見。本館亦會不時檢討這方面的機制,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提昇博物館的服務。

…/3

展覽有所傾斜、縱容品牌宣傳及灌輸消費主義


2b 本館在選擇合作伙伴上,抱持開放態度,廣泛與海內外、博物館、非牟利基金會、文博藝術單位、藝團和獨立策展人合作,不會偏向選擇財力豐厚的伙伴。這次展覽選取與路易威登合作,是基於其創意基金會是一非牟利組織,當代藝術收藏名聞遐邇,而展覽亦具有多元化的面目,包括基金會收藏、與路易威登合作的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推廣香港藝術的“香港七賢”部份、國際建築師Frank Gehry的路易威登基金會美術館的計劃和模型以及Richard Prince的大型外牆藝術裝置,當可啟發市民對當代藝術和建築的思考,提昇其認識和興趣以及瞭解當代藝術的多元性和挑戰性。再者館方祇負責本地的佈展、教育活動和部份宣傳費用,財務承擔安排符合國際合作模式。在評核展覽過程中,館方已充份考慮是否會有推廣品牌或商業利益的問題,並與路易威登多次磋商,作出調整而達成共識。展覽純粹是從藝術角度出發和考慮,避免任何利益衝突和推廣品牌的傾向、也不會展示路易威登的商業性產品和作任何商業推廣,以取得平衡。


展覽期間,館方會舉辦一系列講座、工作坊和教育推廣活動,例如由學者及專業人士主講的講座系列,由展覽策展人主講的為「當代大師」講座系列,及為學生及家庭而設的「藝術品‧動起來」工作坊等,切合不同社群和觀眾需要。有關活動及節目,已上載本館網站供市民查閱及參加。此外,館方亦特別為導賞員提供訓練,予以學校團體及市民免費導賞服務,令他們對展覽有正確和深入的認識。館方亦歡迎各界人士參與講座、工作坊及教育推廣活動,提供具體意見。


有關審視特別展覽門票的安排,康文署轄下各博物館會根據既定的指引,在舉辦不同經費的展覽,會適當地訂定門票的收費。這項措施,與海內外博物館在舉辦特別展覽時,亦會收取較高的門票以收回部份成本並無異致。


藝術館欠缺與市民(持份者)公開對話的平臺的文化


3b 有關今次展覽的專業性問題、請參考問題2b的回覆、館方經常舉辦各類型的研討會、講座等,歡迎市民及藝術界人士參予,發表意見和提出建議。舉辦“香港藝術:開放對話”展覽系列時,館方邀請獨立機構 ArtMap安排一系列研討會,吸取意見以改善博物館服務。本館館長及館員經常出席各類型展覽和討論交流活動,增加彼此溝通,。本館亦歡迎各界人士組織各類型專業性、藝術性和學術性的活動,本館館長及職員們均會考慮參加。


最後,再一次多謝您對香港藝術館的意見。


敬祝


安康!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

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2009年6月26日

轉播:《 抗議公帑助賣廣告 藝術家「導賞」LV展》,明報

【明報專訊】LV遮蓋館名 藝術家斥荒謬

香港藝術館自上月起與法國名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下稱LV)合辦當代藝術展。該館每年平均獲政府撥款1000萬元作展覽經費,今年則為是次展覽花近600萬元,被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聯署抗議「淪為商家的宣傳平台」,聯署者更包括獲邀參展的本地藝術家。活動召集人程展緯批評,藝術館外場被LV「全包」,連名字也遮蓋,失去文化象徵的意義,計劃本周六到場館化身「導賞員」,告訴市民展覽內容「荒謬之處」。

程展緯表示,本月初發起聯署,至前日共有近200名文化藝術工作者參與,包括文化評論人陳雲、本地雕塑家黃國才及獲邀參展的藝術家李傑等。他們認為,香港藝術館作為一所公共藝術館,未有察覺與商業機構合作的潛在風險,令藝術館變相用公帑幫商家賣廣告。程展緯解釋道﹕「場館原本逢星期三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但LV的展覽卻依然要收費(30元),這是剝削基層人民以至大眾的參觀機會。」

館長﹕不含推廣意味

聯署信要求藝術館解釋該項目及名稱的構思由來,被指是「洽談者」的政務司長唐英年在事件的參與角色,及有關方面是否曾就藝術館外牆展示包含LV品牌標誌的Richard Prince作品作過任何討論。藝術館館長鄧海超於前日回覆指,唐英年往其他國家進行官式訪問時,造訪了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了解基金會籌建新藝術館的計劃和經驗,他只是見證當時香港藝術館代表與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就展覽簽訂合作意向書,並未參與該展覽洽談。

鄧海超亦指出,雖然場館有LV標誌和設計圖像,但只是屬於藝術上的重新演繹,作為藝術創作而非商業產品,不含有推廣品牌的意味。館方亦與LV達成共識,不會展示其商業產品或替其作任何商業推廣,Richard Prince的作品與展覽中一些名家如Stephen Sprouse、村上隆的作品,均是將藝術創作與工業產品設計元素加以變化和融合,呈示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大特色,並沒任何商業考慮。

經濟機遇委員會成員胡恩威批評,LV財雄勢大,香港藝術館竟要動用公帑與之合作,「展覽本身就是商品宣傳,LV應倒過來資助基層市民參觀活動,藝術館不應連星期三也要收取入場費」。該展覽中,有7名本港年輕藝術家獲LV邀請參展,但身兼西九龍民間評審聯席成員的他認為宣傳不足,本土藝術家角色明顯被邊緣化,他擔心這是日後西九發展項目的寫照,「政府不主導支持本土藝術,新晉藝術人才日後更難進入藝術館,可以想像未來西九發展,本土藝術家角色會更明顯被邊緣化」。

明報記者 彭碧珊

----------------------------------------------------------

參展人李傑倒戈聯署

【明報專訊】「作為官方藝術機構,可以想像藝術館在這次展覽的自主權是多麼有限。」本地藝術家李傑是獲邀參加LV藝術展覽的其中一名本地藝術家,但他卻又「調轉槍頭」,參與聯署,向香港藝術館 表達強烈抗議。他不諱言因為身分而感到尷尬,「好似牆頭草咁兩邊擺」。

認身分尷尬 不悔參展

聯署活動召集人程展緯表示,曾到藝術館發起幾次抗議及在藝術館對出空地舉辦講座,探討藝術館發展的自主度如何不足。李傑亦曾參與討論會,與市民一起發言。他表示並未因尷尬情况而後悔當日參展,他說︰「雖然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與香港藝術館合作舉辦展覽,但由頭到尾,聯絡我的,是一位內地的策展人,他邀請我參展時,說不出活動是什麼主題,當然創作自由度十分高,但當我看見藝術館前LV旗海飄揚的情景,令人反思藝術館在這次展覽的自主權原來十分有限。」

反思藝術館自主權

他未有直接評價是次展覽的藝術品水平,但認為事件不單只是商業與藝術合作,而是出現了整個藝術館被「包起」的怪胎,值得深思。

----------------------------------------------------------

網誌貼身記錄 展現藝壇活力

【明報專訊】LV事件的爭議,由市民聯署去信香港藝術館反對LV當代藝術展起至今,一直被網誌「香港藝術搜索頻道」逐一記錄,既是討論的平台,亦起了結集力量的作用。該搜索頻道於2月10日成立,並於同月20日正式投入服務,透過現場拍攝,採訪參與本港藝術活動的不同人士,包括策展人、藝術家、藝評家、工作人員、觀眾等,以第一身角度作評論和表達意見。

網誌亦上載了公開聯署信的內容,及多場討論會的短片,內容大多未經剪輯,期望令頻道能如實反映香港藝壇的情况及促進同業間互相交流及批評的風氣。

網址﹕http://hkadc.blogspot.com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2009年6月24日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於2009年6月23日的回覆:

劉建華先生及各位關注藝術館發展的朋友:

您們好!

多謝您們致本館的公開信(1)及關注,謹此以書面回覆如下:

有關程展緯先生的提問,前亦與程先生在電話中交流意見,現亦以書面作覆:

館方亦非常威謝您們於6月20日(星期六)前來本館參觀"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覽及進一步提供意見,希望參觀能令各位對展覽內容和理念有更深入認識,促進雙方的溝通.就公開信(2)的提問和意見,館方會按程序儘早作出回覆.

香港藝術館抱持開放態,聆聽各界人士的不同意見,以作為未來發展的參考,並希望能與各界人士增溝通及交流,令服務更為完善.

再次感謝劉先生及各位的關注和寶貴意見!

並頌
藝安!

鄧海超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
(電話:27342126 傳真:27237666)


-----------------------------------------------------


一群關注藝術館發展的市民
(召集人 : 劉健華、程展緯、關尚智、羅志傑、羅文樂)
E-mail : hkpartg@gmail.com


一群關注藝術館發展的市民:

多謝您2009年6月6日來函提出對《路易威登 : 創意情感》展的意見及提問。我館就您的提問有以下的回覆。

1. 特別項目的構思是誰人提出的?
香港藝術館過去十多年一直與法國駐港總領事合作,安排一些國際級的藝術展覽在港展出,作為法國五月節的文化節目。《路易威登 : 創意情感》展是由法國駐港總領事館向香港藝術館推薦,作為2009年法國五月節重點項目之一。「路易威登」的創意基金會是非牟利性之文化機構,所收藏的當代藝術品名聞遐邇,亦與著名當代藝術家合作,委約創作品牌藝術品。此次展覽首次展出其珍藏和委約作品,包括香港七位年青藝術家創作,是法國與香港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香港藝術館過去亦曾與多間文博機構及非牟利基金會合作舉行展覽,包括與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合辦《太法國了》(1991),與西班牙馬略爾卡皮拉爾與約安米羅基金會合辧《米羅 – 東方精神 》(1995),與法國梅格基金會合辧《傑克梅第的藝術》(2002)等。

2. 怎樣才能成為特別項目? 途徑如何? 需要何種特殊理據?
3. 特別項目從構思到最後的拍板決定,經過了甚麽樣的藝術館的一貫/非一貫程序?
特別項目(專題展覽及教育活動)可以由館方策劃,、與海內外文博單位、基金會、收藏家等共同合作,亦可由個別機構、單位或公眾人士作向藝術館提出建議。不論是館方策劃項目、合作項目或其他機構和人士的建議,均會交由本館展覽及節目籌劃委員會按其藝術性、文化及歷史意義、吸引力、教育功能、經費預算等準則方面作出客觀和專業的評估。該委員會成員包括香港藝術館該館總館長、各專業部門的館長(包括現代藝術、中國文物、中國書畫等)以及設計部主管。如有需要,亦會徵詢藝術館專家顧問的意見。對於一些合作項目,若建議獲初步審批和推薦後,館方會與合作單位或人士繼續進一步磋商。落實細節後,館方會提交詳細建議包括財政預算予康文署的相關委員會考慮及審批。在審議過程時,各有關成員均會細心考慮商業利益或利益衝突問題,按政府既定的公平、公正程序進行。今次「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覽,也是按既定機制和程序審核。在審議過程中委員會曾考慮到展覽的藝術價值,展品選自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的珍藏,而其中部份展品來自與路易威登有合作關係的藝術家作品,雖然含有路易威登的標誌和設計圖象,但祇是屬於藝術上的重新演繹,作為藝術創作而非商業產品,不含有推廣品牌的意味。館方亦與路易威登達成共識,不會展示其商業產品或替其作任何商業推廣。

4. 唐英年說其去年到巴黎洽談特別項目時,其身份是甚麽?
政務司司長不時前往其他國家進行官式訪問,與當地官員加强聯繫,推廣香港品牌。外訪行程當中會參觀不同的機構和設施,交流經驗。唐英年先生以政務司司長的身份在2008年5月官式訪問了比利時、意大利和法國,會見商貿和文化界的官員,參觀博物館,了解他們管理博物館的經驗。唐司長亦造訪了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了解基金會籌建新藝術館的計劃和經驗。唐司長只是見證了當時香港藝術館代表與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就《路易威登 : 創意情感》展覽的簽訂合作意向書,他並沒有參與該展覽的洽談。

有關展覽或項目建議的遞交方法和審核準則,館方已上載於藝術館網站供公眾參閱。

最後,再一次多謝您對香港藝術館的意見。

敬祝

安康!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
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


Reply to Luke Ching’s questions:

Questions:
1. 太空館籌辦展覽/節目的審批程序為何?

1. 香港太空館的活動計劃須經香港科學館暨香港太空館的展覽及節目籌劃委員會按既定的準則作出客觀和專業的評估。如有需要,亦會徵詢太空館專家顧問的意見。若建議獲初步審批和推薦後,館方會與合作單位或人士繼續進一步磋商。制訂細節後,館方會提交詳細建議包括財政預算予康文署的相關委員會考慮及審批。在審議過程時,會細心考慮商業利益或利益衝突問題,按政府既定的公平、公正程序進行。

2. 有聞LV展覽籌辦時曾有計劃要在太空館外牆包上展品/裝置,後因技術不可行才取消計劃。請問當初通過此計劃曾作什麼討論而決定?當中有何審議程序?

2. 在籌劃展覽期間,路易威登曾建議在太空館外牆作藝術包裝裝置。香港藝術館及香港太空館原則上支持有關計劃,並就該建議在藝術表現形式和技術層面作出可行性研究,由於在研究階段已發現計劃存在技術上的問題, 路易威登因而决定中止有關計劃。

3. 2007年的大英博物館珍藏展,以及1991年藝術館開館時的 "太法國了" 展覽的籌辦經費分別有多少?

3. 2007年的大英博物館珍藏展的展覽經費約為港幣9百90萬 (含籌展費、國際運輸及保險). 1991年的“太法國了”展的展覽經費約為港幣57萬(無需籌展費、國際運輸及保險).

4. 就LV展覽的名稱,以及藝術館外牆的Richard Prince 作品上包含LV 品牌標誌的展示,館方曾作何藝術討論?

4. 在磋商展覽期, 館方與路易威登就展覧名稱作深入討論.由於展覽內容包括路易威登及其創意基金會所收藏當代藝術品、委約外國和香港藝術家的作品、Frank Gehry 的建築模型, 目的在展示當代藝術及路易威登與藝術家合作所引發的創意和情感, 因此達成共識, 採用 “Louis Vuitton: A Passi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 (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為展覽名稱, 以充份反映展覽理念和展品內容, 並沒有任何商業或推廣品牌考慮.

在考慮外牆裝置時,路易威登建議以Richard Prince 的作品 “都市夜色”作為包裝裝置, 並與館方和藝術家就規模、藝術表現方式和效果等各方面作藝術討論. 最後達成共識。該作品結合了六十年代一系列描寫摩登都市夜色和生活的小說封面及路易威登的標誌和設計元素,成為一幀大型藝術裝置作品。Richard Prince 這幀作品與展覽中一些名家如 Stephen Sprouse, 村上隆的作品, 均是將藝術創作與工業產品設計元素加以變化和融合, 呈示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大特色, 並沒有任何商業考慮。

5. 根據開幕禮上政務司長的獻辭指出,去年到巴黎為此展覽洽談簽約 ("we reach an agreement with LVMH to bring the "Louis Vuitton: A Passion for Creation Exhibition to Hong Kong... ..." ),為何此一展覽須由司長親自洽談?此安排是否館長指派?

5. 政務司司長不時前往其他國家進行官式訪問,與當地官員加强聯繫,推廣香港品牌。外訪行程當中會參觀不同的機構和設施,交流經驗。唐英年先生以政務司司長的身份在2008年5月官式訪問了比利時、意大利和法國,會見商貿和文化界的官員,參觀博物館,了解他們管理博物館的經驗。唐司長亦造訪了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了解基金會籌建新藝術館的計劃和經驗。唐司長只是見證了當時香港藝術館代表與路易威登創意基金會就《路易威登 : 創意情感》展覽的簽訂合作意向書,他並沒有參與該展覽的洽談。

2009年6月21日

致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關注香港藝術館小組公開信(二)」,聯署名單:(截至2009年7月5日)

  1. 劉建華
  2. 程展緯
  3. 關尚智
  4. 羅至傑
  5. 羅文樂
  6. 黃國才
  7. 李俊峰
  8. 唐偉傑
  9. 譚棨禧
  10. 俞若玫
  11. 林嵐
  12. 黃俊邦
  13. 魂游
  14. 黃靜
  15. 陳素珊
  16. 蔡志厚
  17. 葉麗雯
  18. 梁御東
  19. 夏明慧
  20. 蔡心怡
  21. 吉仔
  22. 鄭家榆
  23. 黃海濤
  24. Miki
  25. Melody Chan
  26. 方韻芝
  27. K.C. Ho
  28. Chan Ka Ming
  29. Ng Ka Chun
  30. Poon Chun
  31. Cheung Kwok Wai
  32. 區華欣
  33. Teresa Leung
  34. Tommy Ho
  35. 姚君豪
  36. Desmond Ham
  37. Phoebe Wong
  38. CK Nip
  39. 林玉蓮
  40. Man Yan
  41. Li Sum Yi
  42. Mike Fok
  43. Lau Tit Wai
  44. Ho Ying Fung
  45. Tsang Hing Ling
  46. 廖偉棠
  47. 智海
  48. Stephanie Sin
  49. 盧敬華
  50. Helen Ng
  51. Annie On Ni Wan
  52. Julia Chan
  53. Liu Ka Man
  54. 周思中
  55. Candy Wong
  56. Wong Shui Wah
  57. Leung Ka Po
  58. Chan Kwong Wah
  59. Timothy Zauho
  60. Irwin On Heng Mong
  61. Tang Kwok Hin
  62. Arthur Chin Ka Wah
  63. Laka Kwong
  64. Gum Cheng
  65. Clara Cheung
  66. Marsha Lui
  67. Wincy So
  68. Wong Suet Ying
  69. Mo Shun Yu
  70. Daniel Leung Yuk Hei
  71. 阿三
  72. 楊穎仁
  73. Lee Chikchi
  74. Yuenjie Maru
  75. Amelia Lam
  76. Stanley Chan
  77. 陳雲
  78. Bosco Poon
  79. 黃衍仁
  80. 林森
  81. Hui Chi Yan
  82. Lau Hok Shing
  83. Edwin Lai Kin-keung
  84. Yvette Fung Suk Ha
  85. Ivy Chan
  86. Edwin Chu
  87. Sam Yuen
  88. Lin On Yeung
  89. Tang Lok To
  90. 蕭曉華
  91. Chris Cheung Hon Him
  92. Leung On Kee
  93. Diana Tang
  94. Kiki Ho
  95. Ma Chi Hang
  96. Lee Lee
  97. Lee Soen Long
  98. Katie Chan
  99. 郭佩齡
  100. 林東鵬
  101. Nicole Wong
  102. Luk Ka Yan
  103. Won Zhiwu
  104. 陳允中
  105. 司徒薇
  106. 伍偉昌 Stanley Ng
  107. 廖慧怡 Ceci Liu
  108. Grace Tang
  109. Cho Hei Man
  110. Lee Kit
  111. Pun Tak Shu
  112. Daisy Chu
  113. Edmond Chui
  114. Sanlong
  115. 李偉良
  116. 曾淑媛
  117. 林立婷
  118. 馮志成
  119. Ben Kwong
  120. Sunny Pang
  121. MH Lee
  122. Joy C
  123. Vincent Chan
  124. Brian Chan
  125. Law Hin Shan
  126. Angela Kwok
  127. Ng Ka Leung
  128. Hung Yi Talc
  129. Theo Chan
  130. Hilda Fong
  131. Loay Tang
  132. y
  133. Billy Luk
  134. wkw
  135. Wong
  136. Rosile
  137. Taly
  138. O Wong
  139. H Sun
  140. Carman Wong
  141. 甘玉娟
  142. Suji
  143. 妙善
  144. 陳銘坤
  145. 蔡芷筠
  146. Ao Pui Fan
  147. 江耀榮
  148. Gloria Yip
  149. Lai Pui Kee
  150. Jojo Yim
  151. 高倩彤
  152. Chiu Mei Chi
  153. Ruth Ng
  154. Calvin Lee
  155. Ho Man Loi
  156. Chui Hok Kan
  157. Lily Kwok
  158. To Chi Yin
  159. 馮家明
  160. Angela Su
  161. Wong Pak Yin
  162. Lau Ming Chun
  163. Clive Cheng
  164. Karen Chan
  165. Wong Lok Yee
  166. 黃偉健
  167. Cheung Wai Lok
  168. Luk Tsing Yuen
  169. Katherine Liu Ka Yi
  170. Chan Ching Man
  171. Or Man Chun
  172. Tam Kar Wing
  173. Bobby Chan
  174. Fok Tat Wa
  175. Terrie Cheung
  176. 蘇詠康
  177. Hidy Lam
  178. Lo Yin Shan
  179. Law Wing Sang
  180. 容懷若
  181. Cheng Ching Yee
  182. 陳芳芳
  183. Wong Wai Yin
  184. Tsui Wing Yan
  185. Renee Lui
  186. 陳倩玉
  187. Law Yuk Mui
  188. Del Leung
  189. Cheung Yin Ting
  190. Iceberg Ho
  191. Jerry Tsang Likwai
  192. Sheila Cheung
  193. Xavier Tam
  194. Chung Ching Man
  195. Chan Yui Man
  196. Dustin Shum
  197. Mak Tsan Lam
  198. V Au
  199. Natalie Leung Wai Ming
  200. Lau Yiu Cheung
  201. 符凱欣
  202. Ho Hoi Lam
  203. Pastorale Leung
  204. Kennis Chow
  205. Cheung Wai Kwan
  206. Chloe Lam
  207. Martha Chan
  208. 黃國沛
  209. Pak Sheung Chuen
  210. Cheung Mei
  211. Beta Chan
  212. Horus Tse
  213. HN Kong
  214. Jenny
  215. Chung Ming Him
  216. Chan Mei Yuk
  217. Li Mei Yan
  218. 陳奇仲
  219. 譚永熙
  220. 林家俊
  221. Peter Yim
  222. 鄺國華
  223. 古炤森
  224. 馮穎恩
  225. 潘詠琪
  226. 黃柏翹
  227. 張樂敏
  228. 蕭偉發
  229. 溫瑞心
  230. 林敏婷
  231. 林子安
  232. 黃宣華
  233. 梁伏寅
  234. 鄭悠
  235. 曾德銳
  236. Ling
  237. 黃諟
  238. 黃思聲
  239. 鄧湋蘭
  240. 黃君華
  241. 張華峰
  242. 黃實孫
  243. Chris Yung
  244. 羅巧兒
  245. Henry Zen
  246. Sin Lai Ling
  247. Jessie Tsui
  248. Erkka Nissinen
  249. Amy Cheung
  250. Niil Nissinen
  251. Hilary Leung
  252. Yiona Leung
  253. Leung Ching Yee
  254. Joey
  255. Victor
  256. Hin
  257. F Li
  258. Ivy Ning
  259. Huang Kuei Hua
  260. BaBa Chen
  261. Yan
  262. Joyce Wong
  263. Amy
  264. 郭慧蘭
  265. Ng
  266. Carol Chow
  267. Jason
  268. Sky
  269. Angi Law
  270. Cheung Ka Ling
  271. Lau Hung Faat
  272. Fung Wing Yau
  273. Tsang Sing Cheung
  274. Iris Choi
  275. Elaine Cheng
  276. Aki Li
  277. Wong Kin Keung
  278. Au Wailin
  279. 王善誌
  280. Mok Chiu Yu
  281. Hudson Yau
  282. TL Ng
  283. Edmond Y Tse
  284. 屈大成
  285. Luk Wai Yin
  286. Hui Wai Keung

請支持加入聯署公開信的朋友,按連結到網上聯署專頁留下姓名,謝謝。
按連結閱讀致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關注香港藝術館小組公開信(二)」。

轉播:「是商品還是藝術 ---『路易威登:創意情感』藝術展」,香港電台第一台「人文風景」,主持:張灼祥,2009年6月20日

按此連結到網上節目重溫。

嘉 賓 : 香 港 藝 術 館 總 館 長 鄧 海 超

香 港 藝 術 館 總 館 長 鄧 海 超 , 一 九 七 七 年 獲 香 港 大 學 文 學 士 學 位 , 一 九 九 八 年 獲 澳 洲 雪 梨 大 學 博 物 館 學 高 級 文 憑 。 他 曾 任 香 港 藝 術 館 助 理 館 長 、 香 港 警 務 處 警 察 博 物 館 館 長 , 並 負 責 籌 建 新 警 察 博 物 館 。 他 於 一 九 九 五 年 擔 任 香 港 藝 術 館 館 長 ( 現 代 藝 術 ) , 並 於 二 零 零 六 年 擢 升 為 香 港 藝 術 館 總 館 長 。 他 現 任 香 港 大 學 專 業 進 修 學 院 人 文 及 法 律 學 院 客 席 教 授 、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視 覺 藝 術 學 院 顧 問 、 香 港 大 學 專 業 進 修 學 院 人 文 及 法 律 學 院 創 意 及 表 演 藝 術 中 心 榮 譽 委 員 會 委 員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視 覺 藝 術 學 院 客 席 教 授 。

法 國 五 月 藝 術 節 由 法 國 領 事 館 與 法 國 文 化 協 會 合 辦 , 並 獲 康 樂 及 文 化 事 務 署 的 支 持 , 已 有 十 七 年 歷 史 , 舉 辦 各 種 形 式 的 藝 術 , 如 視 覺 藝 術 、 歌 劇 、 古 典 及 當 代 音 樂 、 舞 蹈 、 新 派 馬 戲 、 電 影 等 。 康 文 署 秏 資 五 百 九 十 萬 元 與 LV 合 辦 的 「 路 易 威 登 : 創 意 情 感 」 藝 術 展 是 法 國 五 月 藝 術 節 活 動 之 一 , 由 路 易 威 登 創 意 基 金 會 帶 來 當 代 藝 術 珍 藏 , 將 藝 術 創 作 與 品 牌 歷 史 融 合 , 透 過 不 同 的 藝 術 展 品 及 裝 置 , 分 析 當 代 藝 術 創 作 歷 程 。 路 易 威 登 創 意 基 金 會 以 鼓 勵 自 由 創 作 為 宗 旨 , 為 此 , 基 金 會 已 委 約 一 位 居 於 內 地 的 年 青 策 展 人 , 邀 請 多 位 香 港 藝 術 家 參 與 是 次 的 藝 術 展 , 包 括 唐 衲 天 (Nadim Abbas) 、 李 傑 、 梁 志 和 、 白 雙 全 、 曾 建 華 、 王 浩 然 及 黃 慧 妍 。 但 有 藝 術 界 人 士 批 評 政 府 變 相 以 公 帑 為 品 牌 宣 傳 , 引 起 社 會 爭 論 。

2009年6月19日

請支持聯署!

請支持加入聯署公開信的朋友,按連結到網上聯署專頁Facebook留下姓名。另外,我們將會在本星期六再於香港藝術館門外進行另一輪抗議,並提交公開信給館方,歡迎大家參與及自備抗議道具或標語,謝謝。

關注香港藝術館小組公開信(二)

2009/6/19


關注香港藝術館小組公開信(二)

致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先生:

自本月6日呈上了抗議藝術館策劃《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的公開信後,遺憾十日內仍未收到回覆,嘗致電留下聯絡亦無人跟進,我們對於藝術館如此輕視關心藝術館出現不該發展之市民投訴,深表失望!

當前,我們除再次要求(1)香港藝術館就我們上次提出的問題仔細作書面答覆及(2)安排公開對話外,
我們特別列出在是次事件中,三個重大問題面向(1a / 2a / 3a)以及就此藝術館需要作出具體補救的合適行動建議(1b1-3 / 2b / 3b)。列項如下:

1 a. 藝術館策劃展覽機制的專業性失職:

  1b1. 全面公開是次特殊項目的工作流程和各級相關負責人員名單

  1b2. 把展覽籌委會的會議紀錄公開,除讓公眾能認識藝術館的定位方向,也望透過這些有關藝術、策展、藝術/博物館學的討論,讓公眾也同能思考在進場欣賞藝術品以外的相關藝術專業知識;

  1b3. 檢討未來接洽、策劃、審批展覽的程序機制、加入獨立意見、透明性等重要成份
 
2 a. 藝術館與商業品牌的合作有所傾斜,縱容品牌宣傳及灌輸消費主義:

  2b. 由於香港藝術館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條件上,容易偏向選擇財力豐厚的伙伴(正而合適以全球化奢侈商品集團為後臺的私人基金會),使展覽大有機會變相成為商業品牌的宣傳平臺,展覽亦有傾斜助長消費主義之嫌。正由於現在展覽的方向已有偏差(單一化),藝術館該擔起應有的教育責任,以培育市民的獨立批判性思維為目標,把展覽所牽涉的商業/藝術/藝術館關係、全球化消費主義、創意產業的意識形態、物質主義的生活、社會貧富階級分化、官商勾結…等議題,補添一系列的公開講座、工作坊等,盡力以補充配套達致一種觀點上的平衡及均勢的探討;我們建議不同領域的社會人仕及市民,能一同提供或參與新一輪的配套活動,讓觀眾能有非由館方提供的展版/單張/導賞等的選擇可能,另亦要求館方重審現時提升特別展覽門票的安排,尤其該貫徹星期三免費入場安排的根本精神

3 a. 藝術館欠缺與市民(持份者)公開對話的平臺和文化:

  3b. 藝術館該需定期舉行聽證會收集及回應市民的意見

最後,我們期望藝術館會對於館方這次專業警覺度不足、不當使用公帑致歉,並主動安排作出補救,為香港藝術的發展邁出真正有益的舉動。由於遲遲未見館方對於主辦公開對話表態及行動,以後我們會把一些我們安排組織的公開活動,預先知會藝術館方,並希望藝術館方每次都能夠派出代表,參予這些民間自發關注藝術館的活動及進行真正的開放對話。

一群關注藝術館發展的市民
召集人: 劉建華、程展緯、關尚智、羅至傑、羅文樂、黃國才、李俊峰、唐偉傑、譚棨禧、俞若玫、林嵐、黃俊邦、魂游
hkpartg@gmail.com

「關注香港藝術館討論會」,第六節: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就「反對官商勾結!抗議藝術館失格!」公開信(一)的回覆:

致: 一群關注藝術館發展的市民
(召集人:劉建華、程展緯、關尚智、羅志傑、羅文樂)
E-mail:hkpartg@gmail.com


程先生及各位關注藝術館發展的朋友:

您們好!多謝您們6月6日來函就「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所表示的關注和意見。本館歡迎市民及各界人士提出不同觀點和意見,以廣交流,作為藝術館未來發展的參考。

日前本人亦曽與程先生在電話中就信中提問作出交流和澄清,本館會儘快就函中提問作出正式書面回覆。

此外,本人週前應香港電台第一台「人文風景」節目主持人邀請,與其就今次辦展的理念、目的、展覽內容和社會回應等作交流對話,該節目將於6月20日(星期六)晚上8時30分在香港電台第一台「人文風景」節目中播出,希望各位關注藝術館朋友能抽空聆聽,屆時對這展覽加深瞭解及從而加強彼此溝通。

本館抱持開放態度,聆聽各界人士意見及建議,冀使藝術館能進一步提高其服務素質。

謹此敬祝

藝安!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

二零零九年六月十七日

2009年6月14日

「關注香港藝術館討論會」,第二節:

「關注香港藝術館討論會」,第一節:



感謝當晚所有到場參與及關心事件的朋友們。

轉播:《 包 起 的 美 學 ?》,文:俞若玫

真的,看罷這個「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的展覽,很想吐,暈眩,口苦,受不了以暴易暴的藝術再現的策略,耳朵還響起對準我開火的槍聲,口裏似填滿了麻原彰晃的鬍子,眼還看見Charles Manson奇怪的笑容,腳步難穩,拾級而下,回頭看,整間藝術館牢牢被一張LV包裝紙包起了,公共空間,淪落如此,口更酸。藍藍的一片天,也只是那張無處不見的商標包裝紙的背景吧了。除了商標,女脫男看「蘇絲黃式」的西方人看東方的獵奇性別呈現,叫人滿不是味兒,而只有英文文本的AFTER DARK series對香港的形容是﹕Capital of the East. You don't address an audience, you create an audience。——是的,西方藝術家對香港最本質化的形容,離不開資本/買賣/觀眾/市場。入黑後的香江,沒有什麼,仍不懈地創造自己的觀眾和消費者?商人真的長治香港?

「蘇絲黃式」東方獵奇

真想知道藝術館如何跟學生解說吉爾伯特和喬治的作品,官方如何解讀三幅清一男色的巨作?為何只有男人?為何用權杖?有什麼性象徵?作品說及進出工廠的工人階級鬥爭,跟當下每人先付三十大元被重重保安跟前跟後的高雅格局有何關連?作品題旨是建立新的人文意識(new humanities),但公眾藝展也可以被冠名,藝術館可以被買起,如何叫學生建立自我起動意識,加深對社會的觀察?

倒貼六百萬 誰包起誰?

此外,曹斐的三維動畫更是一場政治符號的盛宴,馬克思和毛澤東都失業了,跟老子和雷曼兄弟一起搓麻將,所謂經濟自由,也不過是一場人間煉獄!這些尖銳的批判作品都收編在單一商品下,被人朝拜,而不是引發思考,到底要稱讚品牌夠包容有藝術眼光,還是應慨嘆藝術只能「安全地」反叛?更要問的是,藝術館策展的準則在哪?公共服務為何要淪為商品推廣?據報,是次展覽政府還要倒貼六百萬,到底是誰包起誰?


《明報》,星期日生活,留得青山在,2009年6月14日

轉播:《Richard Prince:王子的新衣》,文:程展緯


香港藝術館最近豪花590 萬公帑舉辦了「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的展覽,引起了圈中人的爭論。
其中最具爭議的算是Richard Prince 的《都市夜色》—
一張LV logo 花紙包起了一間藝術館的創舉。
藝術館聲稱這不是廣告宣傳,是一件大型的公共裝置藝術。
公共藝術的價值在於引起或帶領公衆討論,裝置藝術的原則在於藝術品的文本是與當下展出的地方互動建構而成。
那麼Richard Prince 的「作品」向香港人啟示了什麼?

Richard Prince 的啟示

叫Prince 的人總給我一種王族的感覺,LV 的公關為我們這樣介紹這位王子、一位擁有特權的商品代言人:

Richard Prince 被譽為幾十年來最創新及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泰斗之一,他將通俗文化的陳腔濫調昇華至藝術層次。他喜歡使用「重攝」(rephotography)手法創作, Richard Prince 自己更表示:「重攝所塑造的是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複製品是對真實事物影像的把玩;從似真的曖昧藝術情景中,進而反思藝術、民生、社會及生活的深層意義。」閱讀過藝術家的意念,我腦中浮現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拿起相機,對準維基網拍下了一個有關「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的展覽故事:

有一很愛打扮的國王,經常都要穿新衣裳,但城中的設計師都沒能夠滿足他。有一天,有一個外來的商人對國王說他帶來了一件最奇特的衣裳,必須是聰明人才能看得到。國王雖然什麼也沒看見,但因為不願承認他不聰明,所以便依商人的指示穿了這件衣裳。後來更穿着這件衣裳出巡,結果淪為國人的笑柄,因為他裸露而被人笑。(摘自維基網)找到了這故事,叫我抒懷極了,好像得到了當代藝術泰斗的感召,但是我不能停留在這境界,因為他還叫我「反思藝術、民生、社會及生活的深層意義」。

Richard Prince 為香港帶來了一件皇帝的新衣,負責商討合同的唐英年司長就是那些扮聰明又或是與商人串謀的大臣,而藝術館則是沒膽指出這是廣告推銷的僕人奴隸。最後赤裸裸的就是官商勾結,暴露了藝術館策展的兒戲,未來西九的承諾和社會的價值觀成為國際的笑柄。

藝術館館長說這次展覽動用了2000 萬港元,其中香港市民負責的「只是」590 萬公帑,好像叫我們還要多謝LV 慷慨「補貼」一千多萬作他們的廣告推廣。在這個展覽前,藝術館主辦了關注弱勢社群的展覽《尋樂經驗》,這個鼓勵創造共融分享博物館意念的展覽,成本只是 59萬元。如果我們能瓜分一個LV 推廣show,藝術館全年就能有十個關注弱勢社群的《尋樂經驗》,真是好像阿P 的歌詞:諗起都開心!另外,590 萬是來自藝術館的常年經費,意思是一個餅被切了一大部分後,剩下的展覽就變相被LV 展剝削了資源。

昂貴的新衣兒戲的決策

除此之外,59 萬的《尋樂經驗》展覽是透過一個公開的申請活動程序,再經過不同藝術專業人士如教授學者、資深策展人和博物館研究員所組成的評審會選出的。那麼590 萬的LV 推廣show 是要經過怎樣的申請程序呢?

LV 的公關說唐英年司長在貿易會的場合與LV商討這些事,LV 表示有興趣在香港藝術館辦這個展覽,並正式把建議書交到藝術館申請。當中唐司長有沒有疏通,暫且不在此考慮,鄧海超館長說這申請是通過藝術館的節目籌備委員會審批,「非常獨立」,才是可笑之處。查看節目籌備委員會成員就是鄧海超館長和他的下屬(藝術館的現代藝術館長、中國文物館長、虛白齋館長、設計和場地管理的主管)。所有香港藝術家都知道香港藝術館的館長制,主要是一種行政的架構而非外國藝術館的學術研究策展人的角色,一個590 萬元的當代藝術展覽由一兩個對當代藝術略有認識的人和一班聽從指令工作的團隊下決定,是一件多麼兒戲的事。

節目籌備委員會是一種公務員式的行政小組,不是一個能評核什麼展覽適合香港市民的委員會。最叫我不能理解的是,LV 這類敏感話題的展覽,為什麼委員會向他們大開綠燈而不如常地諮詢顧問?為什麼這級數的公務員能「指派」唐司長為他們飛到巴黎簽合約?唐司長真是有心。

財迷心竅

從Richard Prince 的廣告設計上看到一個女子正在一男人面前寬衣解帶,然後LV 品牌商標為他們營造氣氛。這叫我想起早前一些女學生因想賺錢購買名牌手袋而「援交」。藝術館的決策人不知怎樣理解香港的堅尼系數,2006 年香港已成為發達國家及地區中貧富最懸殊的地區。你們宣揚的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價值?

最叫我難過的是你們還為這展覽安排親子工作坊,看完LV 的旅行箱後就到地庫上堂學做旅行箱……這就是藝術館為香港市民提供的親子教育?真令人嘔心!馬會開辦賭波後都在投注站貼一張「切勿沉迷賭博」的海報,香煙盒上也有政府忠告市民吸煙危害健康、吸煙可引致陽萎、吸煙禍及家人等忠告。藝術館你是否應該為這展覽做一個反對追求名牌的座談會?最低限度也要在當眼地方貼出切勿沉迷LV 告示,這要求真的不算多!可是你早已因迷戀這些名牌藝術家,而喪失理智與LV 立下多條不平等協議,請盡快尋求專業人士輔導吧!藝術館今天真的病了,香港真的病了!

我在《尋樂經驗》展覽中曾經引用前立法會議員郭家麒醫生的演說,他說政府一直都不改善藝術發展,不解決當下的文化生態問題,就拿未來的M+出來說是答案。我現在可告訴你,今天的香港藝術館就是未來西九的答案,西九來吧!路易威登:創意情感!西九來吧!街市伯:可能是世界上最好飲的啤酒!西九來吧!益你多:你今日飲咗未?西九來吧!大塊活:食得夠尖!西九來吧!美元發菜:逐漸變黑又得,立即變黑都得!……商機無限。


《明報》,星期日生活,2009年6月14日

2009年6月8日

關注香港藝術館討論會


我們於6月6日已把「反對官商勾結!抗議藝術館失格!」公開信交予香港藝術館代表,相信館方會於短期內回覆我們的質詢,為了收集藝術界朋友們的意見和深入討論,希望關注事件的朋友能抽空出席討論會,聯合大家的力量去爭取我們理想的香港藝術館。

日期:2009年6月12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7時 至 10時
地點:香港藝術館正門外空地

2009年6月7日

「反對官商勾結!抗議藝術館失格!」公開信(一)

2009/6/6

強烈抗議香港藝術館策劃「路易威登」

並要求館方就事件作公開對話


「反對官商勾結!抗議藝術館失格!」公開信(一)

致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先生:

香港藝術館上月展開其策劃的《路易威登:創意情感》特別項目,基本上令使到運用公帑的藝術館,淪成為了商家的宣傳平臺;作為一公營部門/一所公共藝術館,香港藝術館對於自身與商業機構合作的潛在風險警覺度不足,對公共資源的合適運用把關不力,我們作為香港本地藝術工作者,對此狀況感到非常的憤怒。

「官商勾結,結果擺在眼前! 公開對話,交待展覽由來!」

是次事件無疑牽涉多個層次的問題,但我們認為,事件的根本問題,在於「特別項目」為何會/是如何出現。我們並不想僅從最後出來的種種現象,判斷藝術與商業在展覽是否走得過近云云;我們憤怒的,更是在於為何這種官商交涉之事會能夠成為可能的那基礎。對我們而言,這是在事件眾多可能的討論項目中,最該得到首要關注的項目。

我們質疑,特別項目的如何出現、成為可能,本身就是揭示出是次事件為「官商勾結」一宗!否則,藝術館怎會既沒有預視、亦至今仍不甚警覺到此次特別項目本身牽涉的商業元素的敏感性,並不合適於其現時作為一所以公帑營運的公共藝術館的身份與形象去進行? 藝術館容許這一步發生,就經已埋種下惡根。

故在當前,我們首先要求香港藝術館就《路》之所以出現的種種前因和前期構思安排,向公眾作更詳細無遺的解釋交待。這包括了如:

1)特別項目的構思是誰人提出的?
(館長說,藝術館對任何館外人提出的合作建議開放的說法,這是藝術館的長期公開的明文政策? 並意味是次構思不是藝術館自行提出?)
2)怎樣才能成為特別項目?途徑如何?需要何種特殊理據?
3)特別項目從構思到最後的拍板決定,經過了什麼樣的藝術館的一貫/非一貫程序?
4)唐英年說其去年到巴黎洽談特別項目時,其身份是什麼?
(除了藝術館負責單位以外,還有誰參與了使是次特別項目成為可能的工作?彼此合作的關係是怎樣的?)

如一所負責任的專業藝術館所該作的,我們期望藝術館會把握這次特別項目引起我們的抗議,而迅速主動進行一連串的公開對話活動,聆聽市民向藝術館提出的疑問,就提問與相關的課題,開展對於香港藝術發展與藝術圈皆深具意義的討論和認真探討。

一群關注藝術館發展的市民
召集人: 劉建華、程展緯、關尚智、羅至傑、羅文樂
hkpartg@gmail.com